“强迫症”这个词似乎现在成为了日常用语。
譬如某人在工作上对于细节吹毛求疵,写的东西往往反复修改和确认,往往会嘲讽自己“我强迫了”。特别是有些处女座的女士,了解到处女座追求完美、在乎细节,于是在自己吹毛求疵的时候会觉得自己“又强迫了”。
说自己强迫,仿佛在说自己工作上要求精益求精,安排井井有条。没有点强迫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工作认真。
实际上,真正的强迫症如果来了,大家一定会避之不及,强迫症是自我折磨的极致,严重的强迫症会让一个人的整个世界暗淡下来。
有的人出了门经常忘了自己是否锁门,于是会再回去检查一次,甚至检查多次,恐怕也会觉得自己“强迫了”。
有的人特别爱干净,家里的东西必须摆放在它应该的位置,否则心里就会觉得很不舒服。这样的人为数不少,很多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强迫症。
很多人工作中,经常要写PPT,有的心特别细,要求也高,PPT里即使有一个标点符号不对,都会觉得不舒服,这算不算强迫症呢?
说点题外话,前一阵有个消息,说在亚马逊、美团这些公司,内部汇报改为使用Word而不是PPT。对这个事,我举双手双脚赞同。写PPT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,多少人把有限的生命花费在可以无限优化的PPT上,熬走了岁月,熬白了头发。
那么,究竟什么情况才算强迫症呢?
强迫症有三个明显的特征:1.强迫者体验到的念头和症状是他主观活动的产物,但有受强迫的体验;2. 有意识的抵抗症状;3. 有症状自知力,即使患者感到这是不正常的,甚至是病态的,希望消除症状
这三条里,第一条和第三条一般都满足,判断是不是强迫症,第二点最重要,那就是:自己和症状之间有没有对抗。
为什么有没有对抗会成为判断标准呢?
因为对抗是强迫症形成的核心机制,在森田疗法中把它叫做“交互作用”,并且把交互作用做了透彻的分析。什么是交互作用呢?举个例子来说吧,一个人晚上走路特别怕鬼,本来这件事是正常的,有几个人不怕呢?可是有一个人觉得这个不正常,觉得自己这样太懦弱太胆小,于是拼命的对抗怕鬼这件事,想让自己坦荡无惧,一往无前。对抗的结果,就是越来越怕鬼。由于对抗的存在,交互作用形成了,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。强迫症就这样出现了。
所以,“对抗”是关键。
就拿反复洗手来说。同样是反复洗手的行为,为什么强迫式地洗手如此令人痛苦?根本原因在于,强迫者是内心带着对抗和斗争去洗手的。强迫者从内心深处知道,自己的手已经很干净了,并不用频繁去洗手,但就是忍不住要去。去洗手的念头就像魔鬼一样萦绕心头,挥之不去,于是拼命地去打压它。
结果呢?就像往地上拍球一样,越打压它,它反而越强烈。这里面就存在很严重的对抗,主观上并不想去洗手,但却控制不住,所以这是强迫症无疑。
如果洗手是另一种情况:虽然洗手的次数也不少,但从来没有什么心理矛盾,从来都是心安理得,就觉得自己应该多洗洗手,感觉自己的手越洗越干净,虽然普通人看来,洗的次数太多没必要,但只要当事人觉得没问题,这就不是什么强迫症。比如一个人刚从肺炎疫区回来,可能会有意无意的多洗几次手,内心也不存在斗争,这并不是强迫症。
根据上面的标准,可以自行判断以下的情况算不算强迫症:
有不少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有重复转笔的毛病,转起来几乎停不下来,几乎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动作。这算不算强迫症?
有的人脑子里不停的想某件事情,根本停不下来,很痛苦,这算不算强迫症?
老是反复确认一件事情,比如看资料或者写文章的时候,老是怀疑自己看错了或者漏了什么,然后反复检查。这算不算强迫症?
不过要说明的是,无论具体是什么,只要比较轻微,主观上觉得对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,无论算不算强迫,都不用去管。有一点强迫症也没关系,因为强迫者的行为或念头,也有其合理的成分,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,在症状比较轻的时候,也不必把它当做一回事儿。